語言是一種媒介,也是一種文化。不同的語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,中文學習就是一個尋找文化之根的情節(jié)體現(xiàn)。
中文學習超過了俄語和日語是肯定的,目前在美國外語教學的份額占比大約在3%-5%之間,應該是穩(wěn)穩(wěn)的美國第四大外語了。不過,如果我們最簡單地拿18.5% x 5%來計算,“熱”了這么多年,現(xiàn)在學漢語的總?cè)藬?shù),每百人里也不到一個,并沒有多少,哪兒來那么熱呢?
這個“漢語熱”,不論是人們的直覺,還是統(tǒng)計數(shù)字上,都有一個關鍵點,就是從原來的跟天下好多語言一起占1%的份額,到了如今單獨占到3%-5%,從比例上說,可能就是數(shù)十倍數(shù)百倍的增長,所有的報道就是抓住這個角度在做文章。中文學習的人數(shù)突飛猛進地增長是有的,可是也不過就是漲到每百人不到一個人在學,能有多大了不起呢?真按照華文媒體叫喚了20年的“漢語熱”來看,美國學漢語的人還不得跟中國學英語的人一樣多了?這就是一種“煉鋼鐵”、“放衛(wèi)星”的宣傳方式罷了。
在儒森教育中文學習的學生大家都有點多語言多文化的背景,孩子大了產(chǎn)生“尋根”情結(jié),回個頭去學習父輩的語言文化是非常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發(fā)展到了近些年,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和留學生人數(shù)越來越多,漢語課堂上的華裔學生都不再是一個傳統(tǒng)的“尋根”情結(jié)了,而是基本上變成了“揀便宜”情結(jié)。
因為中國家庭不但特別在乎在校成績,而且對爭取成績的過程中能夠占到的便宜還特別的沾沾自喜。學校的中文課、可以通過中文的水平考試達到外語要求。里有漢語考目以及現(xiàn)在高中開始設置漢語的AP課程,這些都被華裔子弟和家庭視為了不需要付出勞動就能得到好成績的“便宜”,以至于竟然能有高中才到美國的學生,在大學里修“零起點”的漢語課。
目前加州大學里的兩所***學校,伯克利和UCLA,華裔學生在往半數(shù)上奔,兩所學校修讀漢語課的學生合計有一千好多,占了全美國大學生學漢語人數(shù)的三分之一以上,其實學生基本上都是華裔,就是對這些傳承中文學習者**的一個寫照。
中文是我們中國人的語言,很多在外的華裔學習中文就是一個尋找自己文化之根源的過程,同時也能夠更深刻的了解中文和我們中國的文化。
資訊來源:
儒鴻書院